top of page
好文分享
門診趣-心理師到底有沒有在了解我的孩子?
有時,會有個案在離開後抱怨
門診中心理師沒甚麼跟孩子互動
怎麼知道我的孩子???
其實....大家不知道,""臨床的眼睛""
從您進門前,您帶著孩子停車、或走過來,我可能都在觀察著您與孩子的互動了^^
從開門、進門、消毒、拖鞋、打招呼、填資料...各種過程中的每個親子行為、孩子眼神注視與搜尋、面部表情、語言等,都仔細被觀察
甚至...(小小聲)
您因孩子的行為而怒視、怒瞪孩子時,孩子針對此的反應,都在我們腦袋中形成一連串的DSM兒童心理疾病相關診斷準則、樹狀圖...的判斷,再加上門診晤談澄清生長資訊等,還有您孩子可能正用手指搓著桌上的電腦線洞..這都是我們的行為觀察資訊蒐集
桌上的小遊戲,簡單的問答、教導、人際互動反應等,都反映給我們知道各種典型和非典型的相關症狀
後面,就留待實際心理衡鑑去做實質的科學步驟澄清
因此~~門診 + 衡鑑 才是完整了解孩子的歷程喔!!!
《4-7歲寶貝的藝術治療》
從藝術治療經我們帶著孩子了解
單純&豐富
單一&多元
單一情緒與多元深入的情緒
分心—》投入專注
粗心—》細心
粗獷—》細膩
短暫注意—》長時間高層次心流體驗
其中,
與治療師溝通在幽默與默契的相處4分鐘,
一起帶著粉紅色泡泡,開心的完成作品
很高興最近許多孩子說:
老師,這是我好畫過最好一幅畫!
孩子臉上的神情,有了豐富的情緒深層的快樂、成就感、不可思議、驚喜!
於是結束後我們進行討論,帶小孩子發現什麼是努力、什麼是成就自我!

療育越晚、痛苦越高
請不要再說..""到學校之後在看.. 、以後就慢慢會了...、太小檢查不出來,大一點再來...、媽媽太敏感了...""
覺得怪怪的、教養不易、嬰幼兒情緒難安撫、過於安靜、睡眠不佳..等,都可做心智健康檢查!!
許多辛酸與痛苦的故事,一部分都是太晚接受完整衡鑑和心智療育
3-5歲是目前療育年齡大宗,若能更早,很多問題不至於太嚴重才處理,等待花費大量醫療開支和時間、體能、學業等痛苦...
心智=大腦,大腦是身體總指揮,也是人類面對環境互動的重要主導反應的器官
各向功能異常發展的孩子,在小學階段,承受莫大壓力
父母師長亦同
國外心理與醫療專業,不斷致力更早可偵測出心智問題,
不斷提醒早期療育,早療不是3-5歲才開始,
在嬰幼兒早期就可辨識出來異狀者,不管是否已經得到診斷
都可開始進行治療或訓練
孩子在早期的成長幅度可以相當驚人
越早,可以避免小學的個人和家庭痛苦
為何要害怕評估?? 懷孕時不是就在做高層次超音波?遺傳檢查?
為何聽到要做心理相關評估就害怕?? 生理是否有疾病想要早點知道,大腦相關問題為何不去重視呢??這是影響更全面的部分阿...
孩子出生後,除了一般性的小兒科檢查,
心智功能常被忽略??? "醫生說沒問題"
但,許多都是需要臨床心理專業衡鑑工具、對心智領域有足夠專業和敏銳度的醫療人員,才能檢測、發覺出細部狀況和完整的表現
唯有更早更早就發現,幫助親職功能調整、讓孩子在三歲前啟動療育,透過心理師在大腦功能、人際社會與情緒的訓練,減低日後大量的醫療支出、服藥壓力、家庭和學校訓練困難!

bottom of page